書本筆記|攀向自由:波蘭冰峰戰士們的一頁鐵血史詩

Freedom Climbers: The Golden Age of Polish Climbing

透過這本書,認識了汪達、歐特克、庫庫奇卡,和整個 1980 戰後黃金時期的波蘭登山家們。真的是冰峰戰士們,太強大了!


記錄一些喜歡的句子

– 這個故事就是記載他們翻越高山,迎向自由的奇異旅程。

– 困頓造就舉世一流的登山家,繁榮卻使人瞻前顧後

– 登山的艱辛始終讓我嚮往。在征途中,最簡單的事物帶給你一點喜悅,就足以釋放所有壓力:感受到微風輕拂、聞到被日頭曬暖的岩石氣味、突然間緊張消失的鬆弛感,或者杯子裡的熱茶。

– 登山的喜悅不在眼下,而是苦而後甘

– 1960 時代的波蘭登山家,買裝備可不是掏張信用卡,去趟戶外運動裝備店掃購那麼簡單。兩者當時都不存在,他拼了老命,找了好些深具影響力的人士,終於湊齊布料、固定繩索與一般帳篷。但是瓦斯爐、冰斧、輕量登山扣環、氧氣瓶、登山繩索、就得進口,而且要快。為了冬攀喜馬拉雅山,他設計一款特殊的高海拔登山靴,發包給鞋匠,請他們盡快趕製幾雙。

– 波蘭登山家,他們無堅不摧、堅忍不拔,選定目標絕不鬆手。

– 締造紀錄跟純然冒險,是兩種不同的經驗。

#安德烈

– 自由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

#汪達

– 汪達開始開始奉行危機的哲學。不但抗拒讓他反感的社會價值,也接受不惜以身相殉也要全力拼搏的登山態度,這種想法似乎滲透進波蘭登山界的每一個角落,驅動他們踏上日益艱難與危險的道路上,強迫自己迎向更艱辛的挑戰、更漫長的旅程。當然,他們觀策得越用力,表現就越卓越,成功登頂的次數激增地,但傷亡比也隨之攀升。

– 你無法品嚐生命的全部滋味,除非冒著失去它的風險

– 她在日誌上坦承,只有高山上,她才能全然的放鬆、真正的做自己。就是那裡,在營地裡,徜徉在清新的高山空氣裡,身邊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山友,遠離波蘭的諸多煩囂,她才覺得真正回到自己的家。

– 儘管汪達感受到死亡的風險,但是,她無法戒絕挑戰與冒險的癮頭。「我少不了它們。」她在給瑪麗安的信中,如是寫道。

#歐特克

– 八天的攀爬之後,歐特克確認,他發現自己該走的道路:再也不參加大規模的遠征隊了。他喜歡小團隊的彈性、投入、創意跟獨立。更重要的是:他知道什麼事情最能激發他的潛能:優雅拱起的岩石、陡峭的技術路線、岩石跟冰組成的巨大幾何山體。

– 光線角度的細微移動,讓山上的諸般事物呈現棱鏡般的折射,揭露隱在暗處、更深邃的美麗。歐特克試圖解釋這種感受的強度:「美,是一種雷射連結,引領我們進入更高層次的世界。這是我在縱走之旅中、在高高低低的山峰間領悟的心得。」

– 歐特克自稱,鞭策他的動機來自「自我保存的驅力與測試死亡的渴望,兩者之間永恒的對立」。在他眼裡。登山是揉合運動、藝術與神秘信仰等諸般元素,鎔鑄成的生活方式,複雜而獨特。成敗倚靠蠻力少,仰仗靈感多。駕馭靈感是極其艱難的挑戰,因為它旋起旋滅,就像是舞動的慾望,跟生命現象本身一樣神秘難解。」他說。他形容「巔峰蒐集症」是一種粗鄙的物質主義,登山家只想占有峰頂,而不是接受生命的奧秘以及為生命的奧秘所接受。

#艾力克斯

– 他也讚嘆艾利克斯在山上的想像力以及事前研擬的策略。艾利克斯經常在爬山前一天痛飲竟夜:帶著宿醉,迎向生命中的重大挑戰。他的理論就是:爬到那般高度之前,自行摧毀大腦細胞;等到開始攀登之際,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腦細胞因為缺氧而死亡-理論很有趣,實際上很無俚頭。

#朱瑞克

– 人們老是愛問朱瑞克為什麼爬山,他的回答也不算是回答。「我去山裡, 便開始爬了。」他說,「就這樣。」